当前位置:秒懂库 > 综合知识 > 野生茶树
手机版

野生茶树

来源:秒懂库 阅读:7.71K 次

野生茶树

野生茶树是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未经人工种植、管理的茶树。它们生长在山林、峡谷、河岸等地,自然环境中受到的风吹、日晒、雨打和土壤等各种自然力的影响,使得野生茶树具有比人工栽培茶树更为天然、健康、生态的特点。野生茶树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野生绿茶、鲜叶青、白毫银针等工艺,最终制成的茶叶不仅具备茶叶的香气、味道, 还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野生茶树种植在茶山地带,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茶文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野生型茶树有什么特征特性?

野生型茶树亦称原始型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征特性:乔木、小乔木树型,嫩枝少毛或;越冬芽鳞片3~5个;叶大,长10~25cm,角质层厚,或稀毛,侧脉8~12对,脉络不明显,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有稀钝齿;花冠直径4~8cm,花瓣8~15枚,白色,质厚如绢,,雄蕊70~250枚,子房有毛或,柱头以4~5裂为多,心皮3~5室全育;果呈球、肾、柿形等,果径2~5cm,果皮厚0.2~1.2cm、木质化、硬韧,果轴粗大呈四棱形,种膈明显;种子较大,种径1.5~2.6cm,球形或锥形,种脊有棱,种皮较粗糙,黑色,,种脐大;芽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俱全,茶氨酸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偏低,苯丙氨酸偏高;萜烯指数多在0.7~1.0;成品茶多数香气低沉,滋味淡薄,缺乏鲜爽感;花粉粒大,为近球形或扁球形,极面观3裂,赤极比大于0.8,外壁纹饰为细网状,萌发孔呈狭缝状或带状沟,花粉Ca含量在15%以上;叶片栅栏细胞1~2层,硬化细胞多,多为树根形或星形等;染色体核型为对称性较高的2A型(原始类型)。长期生长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态条件下,且多与槲斗科、木兰科、樟科、桑科、桦木科、山茶科等常绿宽叶林混生。由于保守性强,人工繁殖、迁徙成功率较低。但较少罹生病虫害。形态分类上多属于大厂茶(C.tachangensis)、大理茶(C.taliensis)、厚轴茶(C.crassicolumna)等,代表的有师宗大茶树、巴达大茶树、金厂大茶树等。

野生型茶树有什么特征特性?

茶树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故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样,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种的茶树,也是在某一历史年代,由起源于某一地区的原始野生种栽培驯化而来的。而这种“原种”据考证起源于距今6000万年~4000万年(沈德绪编,《种质资源的调查与保存》,《困树育种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8页~22页。),早已不复存在,至多只能以遗体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高大的乔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发现它则更是机会极少。然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这一原种的后代,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进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订正归并成的12个种6个变种(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云南植物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5页~132页。),其中除栽培品种所隶属的茶种外,其余则是我们称之为人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树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进化的不可逆性,现存的进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复其原始祖先的形状,即便将它重新置于其祖先所处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已灭绝的生物将永不再现(李难,《进化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21页~338页。)。这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阿萨姆邦的茶树曾一度被自认为是野生的茶树。南糯山的茶树王亦应是栽培型,因为它们业已进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类,返祖现象偶有出现,但不是主流,系个别)。同时,对于那些初步定为野生型或其它类型的“茶树王”级的珍稀茶树,由于实际上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确应妥善保护,否则一旦死亡,难以再现

野茶属于什么茶呢?

野茶属于野生茶树的原生态茶。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因此在荒山野岭中,常常会有一些不知名的茶树在生长着,没法追溯它们的来源,只能统称其为“野生茶树”,而产自这些茶树上的茶叶,自然就被称作“野茶”。这类野茶来自完全野生、没有经过人类任何干涉、自生自长的茶树,这也是传统意义上说的“野茶”。

其他资料

野生的茶树,除了上面提到的纯天然的情况外,还有一类是有经过人工栽培的,这当中包括人们特意将某种茶树种植在荒山野岭中,或是曾经种植过,但后面又遗弃不管了,让其自生自灭。这就属于有经过栽培的半野生型茶树,因此这部分茶树上产的茶叶,也叫“野茶”,这是目前市场上炒作的“野茶”的主要来源。

野茶和其它茶叶不同之处,就在于名字里带有个“野”字,而“野”这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野生的、纯天然的、没有经过人工过多干预的。由此还可以联想到野菜、野鸡、野果等等。而野茶的本质,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类来源于野生茶树的茶叶。

野生山茶古树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哪里?

中国野生山茶古树较集中地分布在云南腾冲、浙江舟山、山东崂山沿海岛屿以及江西黎川、四川峨眉山和邛崃山等地。在离云南腾冲18千米的云华乡境内相邻的五个村,境内多山,山脉纵横,溪河交错,气候温湿,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土壤肥沃而偏酸性,古老的腾冲红花油茶林多分布在海拔1900~2200米之间的山脉,每一片林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古老山茶大树,有的胸径达76厘米。1982年,在腾冲云华调查山茶资源时,发现一株特高的山茶大树,品名为“仙叶茶”,树高20米,胸径90.5厘米,估计树龄700~800年。云南省凤庆县洛党乡海拔2100米处的一株野生云南红花油茶古树,树高6.5米,基径99厘米,树龄500年左右。这是中国野生红花油茶树中最粗的一株,也是极珍贵的植物种质资源母树。

野生红山茶古树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浙江省舟山群岛朱家尖岛和沿海岛屿。朱家尖岛位于舟山群岛的东南,全岛15座山,其中海拔387.6米的大青山是野生红山茶的主要分布地。因岛上气候恶劣,常年海风较大,山体自然土层较浅,所以红山茶树长不高,成片野生红山茶从岩石缝隙中长出,只能以灌木形态生长。一般高度在1.5~2.5米,基部分枝较多。基干径在20~30厘米,冠幅普遍在1~2米或2~3米,长势茁壮而挺拔,稀疏的蓓蕾和花朵掩映在油亮的翠叶之中,一派蔚然景象。

青岛地区现存野生耐冬古树590株,其中长门岩岛保存最多,共有535株。黄海北部的大关岛、小关岛和马耳岛,面积都不足半平方千米,岛南残留几十株耐冬,为山茶的原始种,花单瓣,深红色,与舟山群岛的野生红山茶属同一个种。长门岩岛是由大小两个不同岛屿组成的。小岛上耐冬树很少,大岛却另是一番景象。这里很少有其他杂树,唯有苍郁茂密的山茶群落遍布全岛。在坡地岩石缝隙的腐殖土中长出山茶树粗大柯干,一般干径为10~30厘米,最粗的达40厘米,树干一般只有3~4米高,一律向右倾斜着,比起日本分布最北的青森县平内町山茶山上的“风冲型”山茶树,还要苍劲威武。

四川的野生川茶古树资源之丰富,令人惊喜。在峨眉山脉、邛崃山脉和龙门山脉,竟发现数以万计百年以上的野生川茶古树。仅峨眉山脚洪雅吴庄乡孔坝村一带,就有逾百年的野生川茶古树9000余株。邛崃山脉不仅有大批油茶,而且有近万株百年以上的川茶原始种。其中已发现9个花色不同、叶形叶脉各异的种。有大红、深玫红、粉、淡粉、白带粉底和纯白。最早的种为白色,分布地都在海拔1500米的深山中。大红的多在海拔700~800米的山中。成都西南山区的雅安、乐山、眉山所属各县有上万株百年以上的野生红山茶原种。邛崃市除南宝乡有大量野生山茶古树分布外,玉灵山脉一带的高何镇也有不少山茶原种。高何镇边有一风景秀丽的天台山,入山门几千米,盘入山谷小径,沿溪而上5千米,两旁密生野生红山茶,大者干粗如盘,小者如臂,树龄多在100~400年。从高何镇西山九曲十八弯的沙石路到玉溪河,经宝顺到太平镇,驱车乡间大道近1小时就到大河村。大河村海拔1400米,冬季最低温度为-12℃。距农户家300米处即有野生红山茶。从大河村再往上约5千米,到海拔1700~1800米的木坪子。此地多为铁杆小白花品种,叶小花小,粗略统计约10万株,胸径多在20余厘米,树高6~7米。太平镇向北,经中林到大川,海拔1500米,山高路险,路两旁野生山茶处处可见,大者胸径在50厘米以上,小者胸径20厘米。此地人烟稀少,高10余米的大山茶古树甚多,均为白花。大川镇再经毗卢寺到木姜林,进入黄水河流域。路两旁古树参天,此地野生红山茶又高又大,老乡告知尚有干径1米以上、树高18米的千年古山茶树。邛崃市南宝乡发现一株树高13米、主干直径62厘米、树龄600多年的野生山茶。野生红山茶在四川分布极广,不仅雅安、芦山、名山、宝兴很多,而且蒲江、大邑、崇州也不少,眉山市的洪雅(玉屏山区)、丹棱,乐山市的峨边、马边、沐川,都有大量分布。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古蔺以及与云南毗邻的会理、会东、米易、盐源也都有大量分布。

云南、四川、浙江舟山群岛和山东青岛崂山等地有这么丰富的野生山茶古树资源,确实是中国一笔巨大的财富。

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简介

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县城的西北部,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主峰海拔3233.5米,从县城所在地远远望去,重峦叠嶂,形成了一道面向西北方向的绿色屏障。古茶树群落就分布在大雪山海拔海拔2200至2750米的山腰上,这里年均温度低于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这里的自然条件正好是茶树生长的天堂。 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 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在那次干旱发生之前,大雪山的植被非常茂密,特别是生长在山里的一丛丛竹林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人们对大雪山更深处的探索,别说是人,就连野生动物都很难在这些竹林里穿行。正因如此,隐藏在山上的古茶树群落始终保持着与世隔绝的状态。1997年的干旱给这些竹林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由于严重缺水,竹林逐渐干枯死亡,大雪山原本密集的植被也慢慢出现了空隙,周边的村民开始更为自由地在山上活动,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了除了单株的古茶树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大量的古茶树,分布面积达到了1.2万亩。这个重大的发现很快传遍全球,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被专家一致认为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种群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双江县城也霎时间变得小有名气。

在发现的古茶树中,树龄为2700年的1号大茶树无疑最为抢眼,这也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树龄最大的古茶树。据专家考证,这棵古茶树位于海拔2720米处,株高16.8米,基围3.25米,胸围3.1米。“站在树下抬头望着茂密的茶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一棵茶树正常生长500年,才能长到与成年人一样的高度。”

勐库野生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普洱茶种原始,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分,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古茶树专家马跃华介绍,在数百年前,居住在大雪山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偶然间拾到了掉在地上的野茶籽,并用于人工栽培。随后,人工种茶的传统以双江为源头,通过茶马古道传到了云南保山以及更远的地方。

1998年,双江县成立了古茶树资源保护机构,并在古茶树群落所在的大雪山山腰上修建了双江孟库古茶树群落保护管理所。

为查清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地理位置,环境生态,野生茶树的生化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并对其保护.对野生古茶树群,除双江县内有关部门及地县组织初步调查外,县对此先后作了详细考察的大量工作.  2002年9月20日,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向临沧行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提交《关于对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进行科考鉴定实施方案的请示》.10月,县茶叶创新办张远来撰文《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利用开发建议》,《勐库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利用  开发的思考》.2002年11月28日,双江自治县委、县成立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科考鉴定工作.  2002年12月5—86,由县组织,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茶业协会、临沧地区茶业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野生古茶树考察组,对双江自治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结合当地群众提供的相关资料,经充分分析研究,对勐库野生古茶树分布,环境生态、树龄形态特征得出科学结论。12月9日,在县招待所会议室召开科考鉴定汇报会,并形成会议纪要.10日,作出科考鉴定总结,同时由科考组成员张建邦向省创新办主任书面汇报考察结果,鉴定会议纪要全文为:  1、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双江自治县西北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9°46′, —99°49′,北纬23°40′ —23°42′,分布面积约12 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 200—2 750米.群落所处环境条件和植被主要特点是: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的植被类型属于南带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标志:①板状根较发达(樟科、壳斗科);⑦木质藤冠群落十分显著(如南五味子属);③附生植物丰富(兰科、杜鹃花科和蕨类等).群落结构:主要建群树种为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的种类并构成了一级乔木层;二级乔木层以勐库野生古茶树为优势.此外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林下大面积箭竹全部枯死,草木层主要有荨麻科等.在调查地块内,古茶树整个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未受人类破坏,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云南省内保存如此完好原始植被实属少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遭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

2009年双江县出台文件,规定除了科研需要以外,勐库野生古茶树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采摘行为。

野生型茶树是怎样演变成栽培品种的?

我国虽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道利用茶叶,对“品种”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夏、商、西周时代称良种为“嘉种”(《诗经大雅生民》),但作为农作物大面积栽培还是在唐代以后的事。当时先民是以挖掘野生苗木和采收种子种植的,随着栽培区域的扩大和世代的繁衍,久而久之形成相对封闭、集中的群居。这就是最原始的农家品种(群体品种),也是人们选育品种的初级基因源。我国历史上栽培的绝大多数品种均属于此,如云南的凤庆大叶茶、湖南的云台山种、安徽祁门种、浙江龙井种等,它们不仅有固定的栽培区域,而且有相应的适制茶类。据传,利用地方品种选种最早始见于宋代的武夷山,有“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仅一株”之说,明代有了白鸡冠,清代出现了大红袍、肉桂等。1780年福建安溪人魏饮选择优良单株用枝条扦插繁殖,育成了闻名中外的铁观音品种。继而福建茶农又先后育成了福鼎大白茶、水仙、梅占、毛蟹、黄棪、佛手等目前仍在推广或栽培的无性系品种。但利用地方品种较大规模地选育新品种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事。如以云南凤庆大叶茶作亲本育成的国家审定品种就有17个,从南糯山大叶茶、祁门种、龙井种中采用单株选择法育成了云抗10号、安徽1号、龙井43等主要推广品种。因此,追本溯源,现代栽培的品种都是来自于野生资源。

据推论,从野生型茶树演变成栽培品种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两条路线:一是从乔木大叶、子房5室无茸毛的大厂茶向小乔木大叶、子房3室无茸毛的秃房茶演化;二是从乔木大叶、子房5室有茸毛的厚轴茶、大理茶向小乔木大叶、子房3室有茸毛的白毛茶、普洱茶演化;随着自然选择和辐射范围的扩大(北移),逐步演变成灌木中、小叶、子房3室有茸毛的茶。之后,在人类长期的栽培活动中,又产生了不同水平的分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

我国自1969年至2003年共有32个单位育成国家审(认)定品种66个,其中从自然杂交后代或地方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方法育成的品种有51个,用人工杂交法育成的有14个,用辐照等诱变手段育成的有3个(皖农111、中茶108、矮丰20号)。此外,安徽农业大学(2000)利用N<+离子诱变技术,获得了6个优良品系。

普洱茶原料之茶树品种

云南茶树资源丰富,按照演化进程,分为野生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两种。 

野生型茶树,亦称 原始型茶树 ,典型特征为树体高大、花大质厚、果大皮厚、叶片革质,在植物分类学上多属于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等。

栽培型茶树,亦称 进化型茶树 ,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驯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典型特征为树体变小,花、果、叶变小,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增加。在植物分类学上多属于茶、普洱茶和白毛茶。

制作普洱茶的原料多为普洱茶种,按繁殖方式又可分为 有性 和 无性 两大类。勐库大叶、邦东大叶、勐海大叶等均属于 有性群体种 ;云抗10号、紫娟等则属于 人工选育的无性扦插种 。

栽培型的茶种与白毛茶种也被用来制作普洱,野生型的大理茶种亦被广泛利用。

邦崴,那棵著名的茶树,枝叶芽梢为栽培型,花果特征为野生型,1992年被定义为 过渡型茶树 ,目前存在学术争议。

参考文献:

[1]蒋会兵,唐一春,陈林波,王平盛,蔡新,虞富莲,杨柳霞,王兴华,李崇兴,江鸿键,王本忠,段学良,李静,何月波,王东,李少峰,卜保国.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调查与分析[J/OL].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16[2019-11-29].

[2]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宋维希,李友勇,季鹏章,黄兴奇. 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04):1153-1157.

[3]唐一春. 野生茶树种质创新利用实践探讨[A]. 中国茶叶学会.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茶叶学会:,2007:5.

千家寨有着二千年以上茶王树,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千家寨有着二千多年以上的茶王树,它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大约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是稀世的珍宝。

每年春季,到了春茶萌发的时候,千家寨景区附近的村民就会来到山里面,搭上棚子去摘野生茶叶,千家寨景区的深山里面,盛产野生茶叶,村民们每年大概可以摘到野生茶叶两千多克,野生茶叶相比起人工种植的茶叶,那可就不是一个档次了,不仅更加珍贵,价格昂贵,而且口感也更好。能摘到野生茶叶的地方就是位于千家寨景区内的白草地原始茶树林,这些野生的茶树,都是”茶树王“繁衍的后代。

千家寨景区位于镇沅县,这里有连绵的群山,有壮观的瀑布,有着原始的森林,更有千年的古茶,这里的村民们都很淳朴,民俗浓厚,不论是科考,还是旅行,都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风景,还可以放松身心,增长见识,体会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到此处的文化精髓,走累了就来一杯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味道,真的是非常惬意了。说到千家寨,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千家寨原始森林里的两株茶王树。

在千家寨景区内有两株非常古老的茶树王,它们一公一母,非常高大魁梧,而且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在其周围就是其”繁衍“出来的野生茶树林。经过专家的测定,这两株茶王树距今已经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在春秋时期它们就已经破土而出了,这一公一母两株茶王树,是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上千年的风雨洗涤依旧挺拔,依旧生生不息,是稀有的珍宝。如果你有幸来到千家寨,一定要看一看这饱经风霜的茶王树,一定要品一品这野生茶的味道。

「关注」云南,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

资料显示,我国古茶树有5600多万株,约97%分布在云南

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云南分布有大量野生茶树群落、栽培型古茶园和数千万株古茶树,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

据云南省林草局介绍,初步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有古茶树91万亩、约5400万株,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

古茶树是云南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2021年,云南古树茶产量约1.2万吨,综合产值达120亿元。目前,云南茶产业已成为年产值过1000亿元、涉及近1000万人的富民产业。

数以千万计的古茶树

茶界已基本形成共识,树龄100年以上的茶树可称为古茶树。

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蓝增全教授介绍,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古茶树有5600多万株,约97%分布在云南,贵州有120万株以上,广西、四川、重庆、福建、海南等也有少量分布。

“云南是茶树起源地、多样性中心和种质资源宝库,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介绍,全球茶组植物共有31个种4个变种,其中云南有23个种3个变种,以云南茶树作模式标本定名的有16个种2个变种。

何青元说,茶树在从起源地向其他地域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从形态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从而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云南茶树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类型俱全,热带、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多数茶种以局部分布为主,大理茶种、普洱茶种等在全省分布广泛。

云南古茶树分布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广阔,全省16个州市中13个有古茶树;二是密集分布于“一流域二山脉”,即澜沧江流域、哀牢山脉和高黎贡山南端,其中澜沧江流域的古茶树资源占全省90%以上,集中在澜沧江流域大理至西双版纳区间。

中国种茶、饮茶 历史 悠久。存世第一部茶学著作、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蓝增全介绍,云南境内发现的几棵典型古茶树,分别是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为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比如,1951年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高8.8米、基径138厘米,树龄约800年。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发现的野生型古茶树,树高32米、基径100.3厘米,树龄约1700年。1991年在澜沧县邦崴村发现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基径78.9厘米,树龄1000多年,这棵茶树的照片后来登上了中国邮票。

此外,在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发现的一棵古茶树,树高10.7米、基径185厘米、基围582厘米,是已知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树,要4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凤庆县委陈礼军说:“目前这棵树仍然枝繁叶茂,每年进行保护性采摘。”

特别珍稀的野生茶树群落

蓝增全介绍,云南不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古茶树,还拥有特别珍稀的古茶生态系统——野生茶树群落,目前报道的已有88个。

一棵茶树存活上千年很难得,一个野生茶树群落则可能延续几千年。大量野生茶树群落的存在,不仅为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提供了“活化石”,也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种质资源。

如镇沅县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理茶种分布的东界、哀牢山野生茶树群落的典型代表。资源调查显示,该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3万亩,有胸径5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47万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3411株,树高30米以上的18株。其野生茶树密度之大、大径级茶树之多,极为罕见。

双江县勐库镇邦马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1997年才被当地村民发现,集中分布面积约1.27万亩,海拔2200米到2750米,是目前国内外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野生茶树群落。据专家考证,该群落茶树为大理茶种,在进化上比较原始,但具有茶树的全部形状特征和茶叶功能成分,能够制茶饮用。

巧合的是,当今云南栽培范围最广的茶树品种勐库大叶茶(属普洱茶种),原产地在邦马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岛村和公弄村。专家认为,勐库野生茶树群落与勐库大叶茶同出一山,对研究茶树的来源、演化、分类和种质创新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勐库野生茶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是抗性育种的重要资源。

如宁洱县困鹿山古茶园,是精细管理种茶模式的典范,是茶叶栽培从粗放型、分散型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的例证。困鹿山古茶园在小范围内聚集有古茶树327株,兼具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是茶叶种质资源和茶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案例。

蓝增全说,澜沧江孕育了茶文明,澜沧江流域的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对茶的认识过程中,濮人先认识到茶可以“解毒”,于是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认识到茶还可以解腻、助消化,进而发现了茶的品饮价值。经广泛传播,茶最终风靡世界,成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三大饮料。

撰文:伍晓阳 严勇 赵彩琳

野生茶树会流血吗?

野生茶树不会流血。

野生型茶树有什么特征特性?

野生型茶树亦称原始型茶树。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原始的特征特性:乔木、小乔木树型,嫩枝少毛或;越冬芽鳞片3~5个;叶大,长10~25cm,角质层厚,或稀毛,侧脉8~12对,脉络不明显,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有稀钝齿;花冠直径4~8cm,花瓣8~15枚,白色,质厚如绢,,雄蕊70~250枚,子房有毛或,柱头以4~5裂为多,心皮3~5室全育;果呈球、肾、柿形等,果径2~5cm,果皮厚0.2~1.2cm、木质化、硬韧,果轴粗大呈四棱形,种膈明显;种子较大,种径1.5~2.6cm,球形或锥形,种脊有棱,种皮较粗糙,黑色,,种脐大;芽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俱全,茶氨酸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偏低,苯丙氨酸偏高;萜烯指数多在0.7~1.0;成品茶多数香气低沉,滋味淡薄,缺乏鲜爽感;花粉粒大,为近球形或扁球形,极面观3裂,赤极比大于0.8,外壁纹饰为细网状,萌发孔呈狭缝状或带状沟,花粉Ca含量在15%以上;叶片栅栏细胞1~2层,硬化细胞多,多为树根形或星形等;染色体核型为对称性较高的2A型(原始类型)。长期生长在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态条件下,且多与槲斗科、木兰科、樟科、桑科、桦木科、山茶科等常绿宽叶林混生。由于保守性强,人工繁殖、迁徙成功率较低。但较少罹生病虫害。形态分类上多属于大厂茶(C.tachangensis)、大理茶(C.taliensis)、厚轴茶(C.crassicolumna)等,代表的有师宗大茶树、巴达大茶树、金厂大茶树等。

野生型茶树有什么特征特性?

茶树的野生型,即是指在一定地区经长期自然选择所保留下来的茶树类型。自然选择是生物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解释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由于自然选择是自然界通过生存斗争方式进行,保留的主要是对生物体本身有益的变异,没有人为活动的参与,没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故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自然界一个新物种的产生往往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同其它栽培作物一样,具有形形色色栽培品种的茶树,也是在某一历史年代,由起源于某一地区的原始野生种栽培驯化而来的。而这种“原种”据考证起源于距今6000万年~4000万年(沈德绪编,《种质资源的调查与保存》,《困树育种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8页~22页。),早已不复存在,至多只能以遗体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高大的乔木能形成化石留存本已不易,发现它则更是机会极少。然而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这一原种的后代,经受自然选择,不断演化、衍生、进化,造就了今天茶组植物43个种7个变种或订正归并成的12个种6个变种(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云南植物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5页~132页。),其中除栽培品种所隶属的茶种外,其余则是我们称之为人们未利用或甚少利用的茶树野生型。值得指出的是:根据进化的不可逆性,现存的进化的生物不可能恢复其原始祖先的形状,即便将它重新置于其祖先所处的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已灭绝的生物将永不再现(李难,《进化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321页~338页。)。这使人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阿萨姆邦的茶树曾一度被自认为是野生的茶树。南糯山的茶树王亦应是栽培型,因为它们业已进化,不可能返祖(生物中甚至人类,返祖现象偶有出现,但不是主流,系个别)。同时,对于那些初步定为野生型或其它类型的“茶树王”级的珍稀茶树,由于实际上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确应妥善保护,否则一旦死亡,难以再现

野茶属于什么茶呢?

野茶属于野生茶树的原生态茶。

大自然是最神奇的造物主,因此在荒山野岭中,常常会有一些不知名的茶树在生长着,没法追溯它们的来源,只能统称其为“野生茶树”,而产自这些茶树上的茶叶,自然就被称作“野茶”。这类野茶来自完全野生、没有经过人类任何干涉、自生自长的茶树,这也是传统意义上说的“野茶”。

其他资料

野生的茶树,除了上面提到的纯天然的情况外,还有一类是有经过人工栽培的,这当中包括人们特意将某种茶树种植在荒山野岭中,或是曾经种植过,但后面又遗弃不管了,让其自生自灭。这就属于有经过栽培的半野生型茶树,因此这部分茶树上产的茶叶,也叫“野茶”,这是目前市场上炒作的“野茶”的主要来源。

野茶和其它茶叶不同之处,就在于名字里带有个“野”字,而“野”这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野生的、纯天然的、没有经过人工过多干预的。由此还可以联想到野菜、野鸡、野果等等。而野茶的本质,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类来源于野生茶树的茶叶。

野生山茶古树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哪里?

中国野生山茶古树较集中地分布在云南腾冲、浙江舟山、山东崂山沿海岛屿以及江西黎川、四川峨眉山和邛崃山等地。在离云南腾冲18千米的云华乡境内相邻的五个村,境内多山,山脉纵横,溪河交错,气候温湿,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土壤肥沃而偏酸性,古老的腾冲红花油茶林多分布在海拔1900~2200米之间的山脉,每一片林中,都有数量不等的古老山茶大树,有的胸径达76厘米。1982年,在腾冲云华调查山茶资源时,发现一株特高的山茶大树,品名为“仙叶茶”,树高20米,胸径90.5厘米,估计树龄700~800年。云南省凤庆县洛党乡海拔2100米处的一株野生云南红花油茶古树,树高6.5米,基径99厘米,树龄500年左右。这是中国野生红花油茶树中最粗的一株,也是极珍贵的植物种质资源母树。

野生红山茶古树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浙江省舟山群岛朱家尖岛和沿海岛屿。朱家尖岛位于舟山群岛的东南,全岛15座山,其中海拔387.6米的大青山是野生红山茶的主要分布地。因岛上气候恶劣,常年海风较大,山体自然土层较浅,所以红山茶树长不高,成片野生红山茶从岩石缝隙中长出,只能以灌木形态生长。一般高度在1.5~2.5米,基部分枝较多。基干径在20~30厘米,冠幅普遍在1~2米或2~3米,长势茁壮而挺拔,稀疏的蓓蕾和花朵掩映在油亮的翠叶之中,一派蔚然景象。

青岛地区现存野生耐冬古树590株,其中长门岩岛保存最多,共有535株。黄海北部的大关岛、小关岛和马耳岛,面积都不足半平方千米,岛南残留几十株耐冬,为山茶的原始种,花单瓣,深红色,与舟山群岛的野生红山茶属同一个种。长门岩岛是由大小两个不同岛屿组成的。小岛上耐冬树很少,大岛却另是一番景象。这里很少有其他杂树,唯有苍郁茂密的山茶群落遍布全岛。在坡地岩石缝隙的腐殖土中长出山茶树粗大柯干,一般干径为10~30厘米,最粗的达40厘米,树干一般只有3~4米高,一律向右倾斜着,比起日本分布最北的青森县平内町山茶山上的“风冲型”山茶树,还要苍劲威武。

四川的野生川茶古树资源之丰富,令人惊喜。在峨眉山脉、邛崃山脉和龙门山脉,竟发现数以万计百年以上的野生川茶古树。仅峨眉山脚洪雅吴庄乡孔坝村一带,就有逾百年的野生川茶古树9000余株。邛崃山脉不仅有大批油茶,而且有近万株百年以上的川茶原始种。其中已发现9个花色不同、叶形叶脉各异的种。有大红、深玫红、粉、淡粉、白带粉底和纯白。最早的种为白色,分布地都在海拔1500米的深山中。大红的多在海拔700~800米的山中。成都西南山区的雅安、乐山、眉山所属各县有上万株百年以上的野生红山茶原种。邛崃市除南宝乡有大量野生山茶古树分布外,玉灵山脉一带的高何镇也有不少山茶原种。高何镇边有一风景秀丽的天台山,入山门几千米,盘入山谷小径,沿溪而上5千米,两旁密生野生红山茶,大者干粗如盘,小者如臂,树龄多在100~400年。从高何镇西山九曲十八弯的沙石路到玉溪河,经宝顺到太平镇,驱车乡间大道近1小时就到大河村。大河村海拔1400米,冬季最低温度为-12℃。距农户家300米处即有野生红山茶。从大河村再往上约5千米,到海拔1700~1800米的木坪子。此地多为铁杆小白花品种,叶小花小,粗略统计约10万株,胸径多在20余厘米,树高6~7米。太平镇向北,经中林到大川,海拔1500米,山高路险,路两旁野生山茶处处可见,大者胸径在50厘米以上,小者胸径20厘米。此地人烟稀少,高10余米的大山茶古树甚多,均为白花。大川镇再经毗卢寺到木姜林,进入黄水河流域。路两旁古树参天,此地野生红山茶又高又大,老乡告知尚有干径1米以上、树高18米的千年古山茶树。邛崃市南宝乡发现一株树高13米、主干直径62厘米、树龄600多年的野生山茶。野生红山茶在四川分布极广,不仅雅安、芦山、名山、宝兴很多,而且蒲江、大邑、崇州也不少,眉山市的洪雅(玉屏山区)、丹棱,乐山市的峨边、马边、沐川,都有大量分布。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古蔺以及与云南毗邻的会理、会东、米易、盐源也都有大量分布。

云南、四川、浙江舟山群岛和山东青岛崂山等地有这么丰富的野生山茶古树资源,确实是中国一笔巨大的财富。

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简介

勐库大雪山位于双江县城的西北部,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主峰海拔3233.5米,从县城所在地远远望去,重峦叠嶂,形成了一道面向西北方向的绿色屏障。古茶树群落就分布在大雪山海拔海拔2200至2750米的山腰上,这里年均温度低于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这里的自然条件正好是茶树生长的天堂。 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 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在那次干旱发生之前,大雪山的植被非常茂密,特别是生长在山里的一丛丛竹林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人们对大雪山更深处的探索,别说是人,就连野生动物都很难在这些竹林里穿行。正因如此,隐藏在山上的古茶树群落始终保持着与世隔绝的状态。1997年的干旱给这些竹林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由于严重缺水,竹林逐渐干枯死亡,大雪山原本密集的植被也慢慢出现了空隙,周边的村民开始更为自由地在山上活动,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了除了单株的古茶树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大量的古茶树,分布面积达到了1.2万亩。这个重大的发现很快传遍全球,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被专家一致认为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种群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双江县城也霎时间变得小有名气。

在发现的古茶树中,树龄为2700年的1号大茶树无疑最为抢眼,这也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树龄最大的古茶树。据专家考证,这棵古茶树位于海拔2720米处,株高16.8米,基围3.25米,胸围3.1米。“站在树下抬头望着茂密的茶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一棵茶树正常生长500年,才能长到与成年人一样的高度。”

勐库野生古茶树是一个野生茶树物种,在进化上比普洱茶种原始,具有茶树一切形态特征和茶树功能性成分,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之一。古茶树专家马跃华介绍,在数百年前,居住在大雪山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偶然间拾到了掉在地上的野茶籽,并用于人工栽培。随后,人工种茶的传统以双江为源头,通过茶马古道传到了云南保山以及更远的地方。

1998年,双江县成立了古茶树资源保护机构,并在古茶树群落所在的大雪山山腰上修建了双江孟库古茶树群落保护管理所。

为查清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地理位置,环境生态,野生茶树的生化成分,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并对其保护.对野生古茶树群,除双江县内有关部门及地县组织初步调查外,县对此先后作了详细考察的大量工作.  2002年9月20日,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向临沧行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提交《关于对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群落进行科考鉴定实施方案的请示》.10月,县茶叶创新办张远来撰文《双江自治县勐库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利用开发建议》,《勐库古茶树的发现与保护利用  开发的思考》.2002年11月28日,双江自治县委、县成立勐库古茶树群落科考鉴定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的科考鉴定工作.  2002年12月5—86,由县组织,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茶业协会、临沧地区茶业协会等单位专家组成的野生古茶树考察组,对双江自治县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结合当地群众提供的相关资料,经充分分析研究,对勐库野生古茶树分布,环境生态、树龄形态特征得出科学结论。12月9日,在县招待所会议室召开科考鉴定汇报会,并形成会议纪要.10日,作出科考鉴定总结,同时由科考组成员张建邦向省创新办主任书面汇报考察结果,鉴定会议纪要全文为:  1、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地处双江自治县西北大雪山中上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9°46′, —99°49′,北纬23°40′ —23°42′,分布面积约12 000多亩,海拔高度为2 200—2 750米.群落所处环境条件和植被主要特点是:  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的植被类型属于南带山地季雨林,其主要标志:①板状根较发达(樟科、壳斗科);⑦木质藤冠群落十分显著(如南五味子属);③附生植物丰富(兰科、杜鹃花科和蕨类等).群落结构:主要建群树种为木兰科、樟科。壳斗科的种类并构成了一级乔木层;二级乔木层以勐库野生古茶树为优势.此外有五加科、茜草科、桑科等;林下大面积箭竹全部枯死,草木层主要有荨麻科等.在调查地块内,古茶树整个群落是原生的自然植被,且保存完好,未受人类破坏,自然更新力强,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在云南省内保存如此完好原始植被实属少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和保存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遭产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基因库.

2009年双江县出台文件,规定除了科研需要以外,勐库野生古茶树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采摘行为。

野生型茶树是怎样演变成栽培品种的?

我国虽早在3000多年前就知道利用茶叶,对“品种”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夏、商、西周时代称良种为“嘉种”(《诗经大雅生民》),但作为农作物大面积栽培还是在唐代以后的事。当时先民是以挖掘野生苗木和采收种子种植的,随着栽培区域的扩大和世代的繁衍,久而久之形成相对封闭、集中的群居。这就是最原始的农家品种(群体品种),也是人们选育品种的初级基因源。我国历史上栽培的绝大多数品种均属于此,如云南的凤庆大叶茶、湖南的云台山种、安徽祁门种、浙江龙井种等,它们不仅有固定的栽培区域,而且有相应的适制茶类。据传,利用地方品种选种最早始见于宋代的武夷山,有“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仅一株”之说,明代有了白鸡冠,清代出现了大红袍、肉桂等。1780年福建安溪人魏饮选择优良单株用枝条扦插繁殖,育成了闻名中外的铁观音品种。继而福建茶农又先后育成了福鼎大白茶、水仙、梅占、毛蟹、黄棪、佛手等目前仍在推广或栽培的无性系品种。但利用地方品种较大规模地选育新品种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事。如以云南凤庆大叶茶作亲本育成的国家审定品种就有17个,从南糯山大叶茶、祁门种、龙井种中采用单株选择法育成了云抗10号、安徽1号、龙井43等主要推广品种。因此,追本溯源,现代栽培的品种都是来自于野生资源。

据推论,从野生型茶树演变成栽培品种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两条路线:一是从乔木大叶、子房5室无茸毛的大厂茶向小乔木大叶、子房3室无茸毛的秃房茶演化;二是从乔木大叶、子房5室有茸毛的厚轴茶、大理茶向小乔木大叶、子房3室有茸毛的白毛茶、普洱茶演化;随着自然选择和辐射范围的扩大(北移),逐步演变成灌木中、小叶、子房3室有茸毛的茶。之后,在人类长期的栽培活动中,又产生了不同水平的分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

我国自1969年至2003年共有32个单位育成国家审(认)定品种66个,其中从自然杂交后代或地方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方法育成的品种有51个,用人工杂交法育成的有14个,用辐照等诱变手段育成的有3个(皖农111、中茶108、矮丰20号)。此外,安徽农业大学(2000)利用N<+离子诱变技术,获得了6个优良品系。

普洱茶原料之茶树品种

云南茶树资源丰富,按照演化进程,分为野生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两种。 

野生型茶树,亦称 原始型茶树 ,典型特征为树体高大、花大质厚、果大皮厚、叶片革质,在植物分类学上多属于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等。

栽培型茶树,亦称 进化型茶树 ,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驯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典型特征为树体变小,花、果、叶变小,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增加。在植物分类学上多属于茶、普洱茶和白毛茶。

制作普洱茶的原料多为普洱茶种,按繁殖方式又可分为 有性 和 无性 两大类。勐库大叶、邦东大叶、勐海大叶等均属于 有性群体种 ;云抗10号、紫娟等则属于 人工选育的无性扦插种 。

栽培型的茶种与白毛茶种也被用来制作普洱,野生型的大理茶种亦被广泛利用。

邦崴,那棵著名的茶树,枝叶芽梢为栽培型,花果特征为野生型,1992年被定义为 过渡型茶树 ,目前存在学术争议。

参考文献:

[1]蒋会兵,唐一春,陈林波,王平盛,蔡新,虞富莲,杨柳霞,王兴华,李崇兴,江鸿键,王本忠,段学良,李静,何月波,王东,李少峰,卜保国.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调查与分析[J/OL].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1-16[2019-11-29].

[2]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宋维希,李友勇,季鹏章,黄兴奇. 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 西南农业学报,2009,22(04):1153-1157.

[3]唐一春. 野生茶树种质创新利用实践探讨[A]. 中国茶叶学会.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茶叶学会:,2007:5.

千家寨有着二千年以上茶王树,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千家寨有着二千多年以上的茶王树,它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大约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是稀世的珍宝。

每年春季,到了春茶萌发的时候,千家寨景区附近的村民就会来到山里面,搭上棚子去摘野生茶叶,千家寨景区的深山里面,盛产野生茶叶,村民们每年大概可以摘到野生茶叶两千多克,野生茶叶相比起人工种植的茶叶,那可就不是一个档次了,不仅更加珍贵,价格昂贵,而且口感也更好。能摘到野生茶叶的地方就是位于千家寨景区内的白草地原始茶树林,这些野生的茶树,都是”茶树王“繁衍的后代。

千家寨景区位于镇沅县,这里有连绵的群山,有壮观的瀑布,有着原始的森林,更有千年的古茶,这里的村民们都很淳朴,民俗浓厚,不论是科考,还是旅行,都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风景,还可以放松身心,增长见识,体会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到此处的文化精髓,走累了就来一杯茶,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味道,真的是非常惬意了。说到千家寨,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千家寨原始森林里的两株茶王树。

在千家寨景区内有两株非常古老的茶树王,它们一公一母,非常高大魁梧,而且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在其周围就是其”繁衍“出来的野生茶树林。经过专家的测定,这两株茶王树距今已经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在春秋时期它们就已经破土而出了,这一公一母两株茶王树,是历史的见证者,经历上千年的风雨洗涤依旧挺拔,依旧生生不息,是稀有的珍宝。如果你有幸来到千家寨,一定要看一看这饱经风霜的茶王树,一定要品一品这野生茶的味道。

「关注」云南,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

资料显示,我国古茶树有5600多万株,约97%分布在云南

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云南分布有大量野生茶树群落、栽培型古茶园和数千万株古茶树,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

据云南省林草局介绍,初步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有古茶树91万亩、约5400万株,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

古茶树是云南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2021年,云南古树茶产量约1.2万吨,综合产值达120亿元。目前,云南茶产业已成为年产值过1000亿元、涉及近1000万人的富民产业。

数以千万计的古茶树

茶界已基本形成共识,树龄100年以上的茶树可称为古茶树。

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蓝增全教授介绍,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古茶树有5600多万株,约97%分布在云南,贵州有120万株以上,广西、四川、重庆、福建、海南等也有少量分布。

“云南是茶树起源地、多样性中心和种质资源宝库,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介绍,全球茶组植物共有31个种4个变种,其中云南有23个种3个变种,以云南茶树作模式标本定名的有16个种2个变种。

何青元说,茶树在从起源地向其他地域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从形态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从而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云南茶树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类型俱全,热带、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多数茶种以局部分布为主,大理茶种、普洱茶种等在全省分布广泛。

云南古茶树分布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广阔,全省16个州市中13个有古茶树;二是密集分布于“一流域二山脉”,即澜沧江流域、哀牢山脉和高黎贡山南端,其中澜沧江流域的古茶树资源占全省90%以上,集中在澜沧江流域大理至西双版纳区间。

中国种茶、饮茶 历史 悠久。存世第一部茶学著作、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蓝增全介绍,云南境内发现的几棵典型古茶树,分别是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为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比如,1951年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高8.8米、基径138厘米,树龄约800年。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发现的野生型古茶树,树高32米、基径100.3厘米,树龄约1700年。1991年在澜沧县邦崴村发现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基径78.9厘米,树龄1000多年,这棵茶树的照片后来登上了中国邮票。

此外,在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发现的一棵古茶树,树高10.7米、基径185厘米、基围582厘米,是已知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树,要4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凤庆县委陈礼军说:“目前这棵树仍然枝繁叶茂,每年进行保护性采摘。”

特别珍稀的野生茶树群落

蓝增全介绍,云南不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古茶树,还拥有特别珍稀的古茶生态系统——野生茶树群落,目前报道的已有88个。

一棵茶树存活上千年很难得,一个野生茶树群落则可能延续几千年。大量野生茶树群落的存在,不仅为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提供了“活化石”,也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种质资源。

如镇沅县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理茶种分布的东界、哀牢山野生茶树群落的典型代表。资源调查显示,该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3万亩,有胸径5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47万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3411株,树高30米以上的18株。其野生茶树密度之大、大径级茶树之多,极为罕见。

双江县勐库镇邦马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1997年才被当地村民发现,集中分布面积约1.27万亩,海拔2200米到2750米,是目前国内外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野生茶树群落。据专家考证,该群落茶树为大理茶种,在进化上比较原始,但具有茶树的全部形状特征和茶叶功能成分,能够制茶饮用。

巧合的是,当今云南栽培范围最广的茶树品种勐库大叶茶(属普洱茶种),原产地在邦马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岛村和公弄村。专家认为,勐库野生茶树群落与勐库大叶茶同出一山,对研究茶树的来源、演化、分类和种质创新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勐库野生茶树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是抗性育种的重要资源。

如宁洱县困鹿山古茶园,是精细管理种茶模式的典范,是茶叶栽培从粗放型、分散型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的例证。困鹿山古茶园在小范围内聚集有古茶树327株,兼具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是茶叶种质资源和茶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案例。

蓝增全说,澜沧江孕育了茶文明,澜沧江流域的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对茶的认识过程中,濮人先认识到茶可以“解毒”,于是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认识到茶还可以解腻、助消化,进而发现了茶的品饮价值。经广泛传播,茶最终风靡世界,成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三大饮料。

撰文:伍晓阳 严勇 赵彩琳

野生茶树会流血吗?

野生茶树不会流血。

本文链接:https://www.miaodongku.com/zonghezhishi/wrxlxl.html

Copyright © 2024. 秒懂库 All right reserved. 黑ICP备20202358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