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库 > 综合知识 > 怎么写深度报道
手机版

怎么写深度报道

来源:秒懂库 阅读:1.94W 次
1. 写深度报道的新闻稿怎么写

我知道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怎么写深度报道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

2. 怎样做一个深度报道

第一步是解析选题。

在我们选择一个题材做深度报道时,这个题材一般已经有媒体报道。我们可以收集这些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这件事有什么让你特别有兴趣,特别关注。

兴趣点不是对这个事情有什么评判,说谁对谁错,应当从读者的角度去想有什么是媒体没能报道出来、而我特别想知道的。比如这两天本报报道的“滴水茶事件”,说的是这次书市上,几个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到北京来摆摊卖茶挣学费,北京市民纷纷解囊。

当时报道普遍选择的角度是爱心,并对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一个普通的记者看这件事情,看到的只是它的感人之处——小学生、贫困、自己挣学费,不思考的读者看到的,也会是这些很表面的东西。

但是,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应该不仅仅看到这一点。让我们首先分析这些资料:有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是,这些小学生怎么来这里?为什么来这里?以他们的智力和阅历,他们不应该知道用这种方法来筹集学费,也不会知道北京有这样一个书市,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民众。

是谁告诉他们这个信息的?是什么人知道这样做会吸引普通群众的爱心,于是让他们这样做的?他们这样做的背后,会不会是有人操纵?如果有,操纵的原因是什么,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什么造成一个好事却不得不用炒做的手段来办到?这应当是我们的入手点之一。根据这一兴趣点,我们去做充分得调查,如果有结果——无论是什么结果,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深度报道。

另有一件事情是可可西里招募志愿者。大家都知道,在可可西里,和盗猎者的斗争非常惨烈,著名的野牦牛队也曾经伤亡惨重。

这次居然来大城市招募志愿者,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志愿者从来没有在那种艰苦条件下生活过,无疑很难去与那些盗猎分子都斗争——这肯定是作秀。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做秀?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这种做秀?找到了这一角度,就可以由此进行深度报道了。

不同的问题,找最有能力回答的人回答 在采访之前,应当分析选题,做好采访的准备,即列出需要采访的人,和他们合适回答的问题。我发现现在咱们的新记者常常把一些不该由某个采访者回答的问题问给这个人,比如采访一个什么事,就找到当地政府负责人,然后什么都问他,就出来一篇稿子。

并不是一个主管领导就能回答所有问题的。比如去年咱们的记者报道那个反腐扑克的事,这件事情至少应该采访发明者、使用者和针对者,可以据此列出他们各自合适回答的问题,然后进行采访。

但是那次做这篇稿子的记者就只采访了政府主管部门,就做了稿子。采访中的问题 关于采访,我想说3个关键问题,是咱们的新记者常常有混淆的问题。

记者的任务是了解事实,不是难倒别人 记者不能做被采访者的传声筒,也不是被采访者的敌人,而应当作事件的记录者。你的任务是想要了解事实,你得到的结果是对事实的解答。

现在有些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好记者就是能难倒别人的记者,问的问题让别人尴尬,无话可说,就表示你有水平。事实上记者的责任是去了解事实,你和这个被采访人既没有交情,也没有仇,你也不是要去表现自己。

你的任务是问问题,并且得到答案,仅此而已。比如当初的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中,那个情况说明会我参加了,当时的现场乱作一团,很多记者不是去采访,而是像去吵架,问的都是些概念性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你们是不是在侮辱中国人”,这明显不是一个要求回答的问题,人家会怎么说?说我是?那不可能,说我不是?他又不信。

这样的采访是对峙,不是采访,你问的问题并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在采访中,记者自己要判断什么是有用信息,比如企业政府都在回避缺点宣扬优点,你自己要判断一下哪些是夸大的,哪些是有用的。

要明白我想了解什么,我必须得出答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观察和阅读也是采访 通常采访的情况是:列出很多问题,找人回答。

其实在问和听之外,看、观察现场的情况,及问问题得到回答时对方的反应都是采访时获得的极好的新闻细节。采访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问,还要用眼睛看,要用耳朵听周围人的议论等等。

比如国航空难,记者到了现场,看到救援者们都在做些什么,飞机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遇难者的遗体在什么位置等等,听到的现场的声音,这都是采访。我当初B股开放的时候,到深圳采访,我注意到,在深圳的大街上挂着关于券商挂出的B股开户的条幅,报摊上有许多教人怎么炒b股的印刷品;在深交所,看见很多人在排队,听他们就此事的讨论,观察他们的反应——这些都是采访的结果,而且是十分生动的细节;在外地采访还应当读当地的报纸,当地的报道会有很多细节,即使是服务性信息,也会得到很多有用细节。

在你感兴趣的地方追问 采访时要不断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之前没有涉及到的信息要进行追问。比如这次陈洁报道的台州中学生殴打路人致死的事,陈洁的报道写得很详细,方方面面都采访到了,对事件的描述很清晰。

但是在报道中,采访到当事的一个中学生,向他了解当时现场情况及此后情况,学生说他表示后悔,说,“不知道这会不会耽误自己以后的升学找工作”。在这。

3. 调查报告怎么写

写法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4. 如何写一篇深度新闻稿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像“本报讯”;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最后,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个人可以有个人的特点,一个报纸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有一点不能放弃,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格式去写,这是新闻报道的“真理”.。

5. 深度报道的提纲怎么写

与其他新闻报道一样,深度报道的基础是采访。

但深度报道的采访比一般报道的采访更为复杂、更为主动、更为深入、也更为全面。深度报道的采访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多种类的全面而系统的采访。

这种采访形式是对事务性、程序性、礼仪性采访格式的否定,不再把重心放在事件的结果上,而是关注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按照事物内在本质及其规律实行全程式的采访。 二是一种系统性、立体性、开放性思维方式的主动而深入的采访。

这种采访可以避免那种单向度、单思维、单因果关系和封闭式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再随波逐流,被动应付,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现场,系统调研,获得全方位、全景式的情况。 基于以上特点,对深度报道采访的过程和方法做如下阐述: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熟练地运用各种提问技巧,注意对采访现场的观察和对采访对象的倾听 成功的采访多半取决于提出恰当的问题。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写道: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纽约时报》的主编对他手下的记者说:“只要你善于在尽可能多的话题上提出恰当的问题,你就是做得相当出色了。”在深度报道采访中熟练运用“问”的技巧才能提出问题,问出结果,问出你想要的前因后果和本质,如法拉奇就南越问题采访基辛格,而基辛格始终不愿谈南越问题,于是提问这样开始了: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这是打破沉默的假设性的提问,记者在提这种问题时,要冒一定风险。)

基辛格: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会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 基辛格:不能,我不能……我不愿回答这个问题。

法拉奇: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 基辛格:喜欢。(接着谈了对黎德寿的看法) 法拉奇:跟阮文绍的关系您也作同样的评价吗? 基辛格:我过去与阮文绍的关系也很好。

过去…… 法拉奇:对了,过去。南越人说你们相处时不像朋友。

您想说的正与此相反吗? 基辛格:关于这一点……当然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毋需强求一致。我们说,我和阮文绍像盟友那样互相对待。

尽管基辛格不愿谈,但他还是顺着法拉奇“另一个问题”的指向谈开了南越问题。在这次采访中,还有许多被奉为经典的。

6. 怎么写新闻才能更有深度

其实所谓“深度”指的不是你的视角,而是读者(即老师与家长)的视角。

这就要求你去看一些“优秀作文”、“满分作文”,以合他们的胃口。

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教育体制要求“深度”。

试着去模仿“优秀作文”,抓住它们的核心写法(段落安排、材料选择、“议论思考”,其实就是扯吧,呵呵),试着总结一类作文的固定模板,遇到每一种作文应该怎么写。这样经过几次作文写作后,应该就会有一定的“感觉”。之后便可加入自己的创新,呵呵。当然,大量阅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这是应试作文的写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写作的话,还是应该自由一些。

祝作文进步哦~

本文链接:https://www.miaodongku.com/zonghezhishi/8687v9.html

Copyright © 2024. 秒懂库 All right reserved. 黑ICP备20202358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