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库 > 综合知识 > 采茶工具
手机版

采茶工具

来源:秒懂库 阅读:1.71W 次

采茶工具

茶叶采摘常用的工具主要包括:

1. 采茶篮:采茶时装备的工具之一,通常是一只编制的竹篮,一般分为织篮和编篮两种。

2. 采茶刀:是采茶工人用来剪茶叶的工具,通常是用不锈钢制成的。

3. 茶叶架:茶叶架是一种支架型的工具,用来托着从茶树采摘下来的茶叶。

4. 茶叶托盘:也称作茶盘,用来装载采摘下来的茶叶、半成品的茶叶。

5. 获茶器:也称作茶箩,一种织篮,用于获取采摘下来的茶叶。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古人喝茶用什么器具?

古人喝茶的器具:

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

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水方:用以贮生水。

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竹: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畚:用以贮碗。

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养壶巾,用以擦拭器具。

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2.对古代人说,饮茶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

采茶的方法

(1)按原料标准采。采名茶原料,一般是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芽叶,有的甚至只采一个茶芽。制大宗红绿茶,一般以采摘一芽二叶为主,兼采一芽三叶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应严格按标准采茶,不能大小老嫩一齐采,更不能把芽叶养大后采“齐大茶”,以保证采下的芽叶嫩度、匀度一致。

(2)及时分批采。在手工采茶的情况下,一般大宗红绿茶,当春茶新梢在树冠面上有10%~15%达到采摘标准,夏秋茶有10%达到采摘标准时,就要开采。至于采摘细嫩的名茶,一般有5%达到采摘标准时,就要开采。春茶的采摘周期以4~6天为宜。夏秋茶以6~8天为宜。如采名茶或高档优质红绿茶,一般应缩短到每隔2~3天采一次。

③留叶采。采摘时不能一把抓光采摘芽叶,必须留适量新叶。留叶数量以叶面积指数达到3~4(衰老茶树2~3为宜)为宜。但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比较麻烦,在生产实践上往往掌握以茶树“不露骨”为留叶适度,即以树冠叶子相互密接,见不到枝干外露为宜。留叶方法有分批留与集中留两种。生产上多采用集中留叶,一般在夏茶或秋茶后期集中留养一批叶片,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采茶要用什么工具?

用手摘,大规模的话用采茶机

怎样采茶速度最快

采茶速度取决于采茶工具、采茶姿势、采茶节奏、采茶路线、采茶时间等因素。

1、选择合适的采茶工具:

采茶工具的选择对采茶速度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采茶剪的剪刀口要锋利,手感舒适,采茶篮要轻便,容量适中,方便采茶者携带。

2、采茶姿势正确:

采茶时,应该保持身体平衡,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握住采茶剪,将剪刀口对准茶叶的茎部,迅速剪下。采茶时要注意不要损伤茶树,也不要将茶叶弄破。

3、采茶节奏稳定:

采茶时要保持节奏稳定,不要过于匆忙或过于缓慢。采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调整采茶的速度和节奏。

4、采茶路线合理:

采茶时,应该选择合适的路线,避免重复采摘同一茶树的茶叶,浪费时间和精力。

5、采茶时间选择:

采茶的时间也会影响采茶速度。一般来说,早上和下午气温较低,茶叶的质量较好,采摘速度也会相对较快。

摘茶叶摘哪个部位

在采摘茶叶之前要洗手,避免手上有污染物污染鲜嫩茶叶,同时放置茶叶的器具最好选择竹篮或者背篓等竹编器具。在采摘时用中指和大拇指轻轻的夹住鲜芽底部,向上将茶叶提开茶枝条。切忌不要用指甲夹断,夹断的茶叶其叶底被破坏,容易丧失水分。

好的茶叶采摘应该做到“”,即不能折断叶片,不能折叠叶张,不能碰碎叶尖,不能带鱼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采摘,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地分开制造,以午青的品质最佳。

另外,茶叶采摘时要注意轮作采摘,切不可一直采摘鲜嫩茶叶,这样不利于茶树后期生长。

摘茶叶摘哪个部位 茶叶什么时候可以摘2

茶叶什么时候可以摘

各种茶叶种类的采摘时间大体上都差不多,都分春夏秋三季采摘。谷雨至立夏期间采摘的茶叶为春茶,产量一般占全年采摘量的一半;夏至到小暑期间为夏茶,产量约为全年采摘量的1/5,当然如果是制作红茶可以适当加大夏茶的采摘量;立秋至处暑为秋茶,约占总量的3/10。

把握好采摘茶叶的时间,特别是名优茶叶,要加紧春茶的采摘,在明前采摘完优质茶叶,这样才能制成清香爽口、外质完美的干茶。

同时茶叶采摘后的留叶也有一定的标准,春秋茶留鱼叶,夏茶叶留一叶,这种留叶的方式有利于来年茶树产量提高、品质上升。

摘茶叶摘哪个部位 茶叶什么时候可以摘3

采茶怎么采

第一:依茶类而采。

每一款茶所用的原料都不尽相同。有的需要早采,采茶的芽或者胎叶加芽,有的需要晚采,等茶开面,采其成叶或者成叶加茎。合理采茶,应根据要制作的茶采摘适合的部分。

第二:时间。

大的来说,依季节采摘。茶叶一般四季都可以采摘,多的甚至可以采五次,但是从土地的肥力和茶叶的品质来考虑,建议采一到两季比较好,一般采春秋两季,因为夏冬气温比较极端,相对不利于茶叶生长。小的来说,一天内的时间,建议等太阳出来露水干了才开始采摘,结束的时间也最好在日落前,这样利于茶叶走水,增加茶叶香气和口感。

第三:采摘工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大量加入茶叶的采摘,大大提高了采摘茶叶的效率,不过品质也略有下降。如果要有更高的标准,最好还是人工采摘,用小茶刀或者双手,特别是细嫩的芽茶,人工采摘必不可少。

茶吧机是1360瓦一天用多少电?

其实计算电器的功率瓦数或者多少度电很简单,每1000瓦一小时就是1度电,如果按照提供的这个数据来说,一小时是1.3七五度电。

1960年日本落合刃物株式会社创制出第一台机动式采茶机, 并开始在生产中应用;1966年日本研制出双人采茶机;1975年后又先后研制出自走式和乘坐式大型采茶机。

并在不同条件的茶园中获得应用。1967年日本全国拥有动力采茶机1.6万台, 1972年则达到4.2万台, 1979年达到10万台, 平均0.6 hm2(9亩) 茶园就有1台采茶机在使用, 机采茶叶产量已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90%。

国外采茶机械的研制和发展:

日本于1910年开始研究和应用采茶剪, 由于采茶剪的应用, 茶叶质量和产量有所下降, 故在当时引起较大争议。但随着茶园面积的增加和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 并且受到日本当时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影响, 采茶劳力不足的问题愈来愈严重, 采茶剪则逐步获得推广和应用。

1920年, 日本已出现6种不同形式的采茶剪, 基本结构就是大剪刀, 并在下刀片下部设一集茶袋, 集茶袋一般用网状织物制成, 日本全国约有15万把采茶剪作为采茶工具在生产中应用。

茶具都包括些什么?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第一:茶壶

——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第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第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茶垫"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

第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

第八:红泥小火炉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第九:砂铫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制成的扇,大汪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采茶时把茶叶唅在处女嘴里的茶叫什么

采茶时把茶叶唅在嘴里的茶是口唇茶;口唇茶是原产自信阳鸡公山地区的一种茶,因其采茶方式的独特而得名。口唇茶来自传说,据传仙女以口唇采摘,精心炒制而成。传说,冲沏后,茶盅慢慢升起的雾气里会现出九个仙女,翩翩飞舞。

4月14日,河南固始县西九华山风景区开发有限公司在网上公开招聘全职“口唇茶”采茶工,要求应聘者为女性(无性经验者),热爱茶文化,胸围为C罩杯以上,身体明显部位不允许有伤疤及受伤等痕迹。

4月19日,河南固始西九华山风景区展示采茶工口唇茶专用收集工具“茶柳情”,该工具是用信阳著名的柳编精制而成,在使用时将其放置胸间,接收采茶女用咬下的嫩茶叶。

据称,此举是为了恢复传统“口唇茶”的生产工艺,合格者日薪人民币500元。

扩展资料:

名茶来历

人们都知道信阳毛尖茶好,但不知道毛尖茶的来历。据传说,它开始种在鸡公山上,叫“口唇茶”。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信阳毛尖茶清代已为名茶之一,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8年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龙潭”毛尖茶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的好成绩;

荣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评为部级优质产品,荣获中国名茶称号,1991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口唇茶

茶具的相关知识.

茶具  【概述】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的来源】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http://ke.baidu.com/view/37457.htm更多请查看

采茶机刀片合不密怎么回事

采茶机刀片合不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摩擦力的问题,依靠摘指与茶叶间的静摩擦力,摘下新叶而保留老叶和幼芽。

采茶机使用注意问题:

(1)初次使用的时候要仔细的阅读说明书,注意其要求的必要细节,有条件的可以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2)由于在工作时采茶机的刀片是高速旋转的,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在饮酒或者是服用导致瞌睡的药物后坚决不操作该机械。

(3)当地面比较的黏糊的时候,不要使用,因为在中状态下我们的身体不容易保持平衡,这就使安全受到了威胁。

(4)在日常的使用后要注意对机械进行养护,如果要搁臵一段时间再用,要将里边的油放净。

(5)建议在不会用的情况下,把刀片取下来,这样既能做防锈的处理,又能保护和自己工具的安全。

(6)在操作一定的时间后,要注意进行休息,把精神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时刻保持着对危险的警惕。

茶机的分类:

SV100L或SV100H双人采茶机

(1)、使用范围:该机分为平型(L)和弧型(H)两种机型,适用于平地和小丘岭地带各种条栽、密植茶园(最理想的是无性繁殖,单一品种茶园)的采摘作业。

(2)、配臵动力:SV双人采茶机选用性能先进的日本三菱重工原装T320型二冲程风冷膜片式汽油机,操作简便,动力强劲稳定,在任何角度下操作也不会熄火。

(3)、刀具:SV双人采茶机刀片采用日本最新渗氮淬火工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刀片的锋利和使用寿命,精密制造的刀齿能使青叶

(4)、操作方法、功效:SV双人采茶机以3—4人为一组操作组,台时工效约1.5亩/小时,是手工采茶的20倍以上,采摘成本约手工采茶的25%左右。 

本文链接:https://www.miaodongku.com/zonghezhishi/4nweq1.html

Copyright © 2024. 秒懂库 All right reserved. 黑ICP备20202358号-2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